|
【城市更新】-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迈向生态文明城市53
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,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打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城市”,指明了城市更新行动的目标——打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城市,而宜居、韧性、智慧正是生态文明城市的核心特征。 一、中国城市更新由“增量扩张”进入“存量提升”新阶段 2019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到“城市更新”一词。2021年3月发布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》明确提出“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”。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发展,城市更新的需求与重要性不断增加,当前中国的城市更新已经由“增量扩张”进入到“存量提升”的新阶段。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,城市更新主要体现在零星的“旧城区改建”,侧重于弥补历史欠账和改善卫生环境。1998年住房分配货币化改革以后,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,中国的城市更新随之呈现出房地产商业开发和“退二进三”去工业化的特征,城市更新规模明显增加。2009年住建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标志着城市大规模棚户区改造的开始,棚户区改造成为城市更新的重点。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》,则标志着城市更新重点从棚户区改造转向老旧小区改造。2023年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》,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将城中村改造作为“三大工程”之一,可见城中村改造在当前城市更新中的地位之重要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,城市更新的重点也在发生着阶段性的变化。2022年底,中国的城镇化率达到65.2%,人均GDP达到8.57万元人民币(约1.22万美元)。有研究表明,从国际经验来看,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,城市更新将由探索发展阶段进入深入发展阶段,优化城市功能、振兴城市经济是美国、英国、日本等国这一阶段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。 “存量提升”规模化实施是当前中国城市更新阶段的显著特征。国务院办公厅《关于全面推进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的指导意见》提出,到“十四五”期末,力争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需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任务;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,2000年底前建成的城镇老旧小区约有21.9万个。2019—2022年,全国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累计已有16.7万个,其中2021年和2022年每年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都超过5万个。关于城中村改造,虽然没有明确全国的改造目标,但也可以从地方规划中有所感知。2023年10月通过的《广州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(2021—2035年)》提出,至2035年,广州累计推进城市更新约300平方公里(含城中村改造155平方公里)。这些都表明,我国的城市更新已经进入到存量提升规模化实施的新阶段。 二、城市更新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必由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,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的是生态文明的思想。生态文明城市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,实现经济、社会、环境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城市,是集宜居、韧性、智慧等特征于一身的城市。 宜居,强调的是城市为人们提供的美好生活的品质。近年来,我国城市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,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,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的比例由2015年的21.6%上升到2022年的62.8%。但职住分离等情况使城市的宜居性有所削弱。住房和城乡建设部、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百度地图联合发布的《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通勤监测报告》显示,中国45个主要城市,2020—2022年平均通勤距离普遍增加,2022年单程平均通勤耗时36分钟,承受60分钟以上极端通勤人口比重仍占12%。 韧性,强调的是城市应对气候变化、突发事件的能力。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,极端天气频度和强度都有所加大,对城市韧性的要求也随之提高。例如,2021年河南郑州“7·20”特大暴雨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,据国务院灾害调查组报告,仅郑州市主城区因灾死亡失踪人数就达129人,暴雨强度和范围突破历史纪录,远超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,导致严重城市内涝。这里面有应急处置的问题,也反映出城市发展快、历史欠账多、韧性不足的问题。 智慧,强调的是城市将科技与治理结合的精准和效率。可以说,智慧既是城市发展的方向,也是提升城市宜居性、韧性的方式。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绩。政务方面,推行了电子政务建设,提高了政府服务效率;环保方面,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治理,提高了城市环境质量;交通方面,通过智能交通系统的建设,缓解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,提高了交通通行能力。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,越来越多的数据被收集和处理,标准和规范的统一、跨部门和跨区域的协同、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问题还有待于解决。 以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,以解决城市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为导向,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有利于打造宜居、韧性、智慧城市,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。 三、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路径 现阶段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应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为目标,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,着重从宜居、韧性、智慧等方面来构建城市更新行动的实施路径。 以满足人民生活与发展需求为本,打造宜居城市。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,要以人民为中心,充分激发居民、企业等多主体加入城市更新的进程,共同创造舒适、安全、便利的宜居环境。制定并完善城市更新中多主体参与的标准程序,建立多元主体的合作协同机制是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共创宜居城市的必需。在城市更新中,增添绿色建筑与绿化景观,提高城市的美观度和生态环境质量;加强职住空间优化,缓解交通拥堵问题,提高市民出行便利度;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,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,减少城市垃圾的处理压力。通过城市更新提高城市的宜居性,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。 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,提升城市安全韧性。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城市韧性的重要路径,也是拉动内需的重要抓手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,通过城市体检,发现并弥补城市基础设施短板,综合考虑供水、供电、供气、排水、通讯、交通等多方面的协同改进,推进“平急两用”公共基础设施建设,尤其是较为薄弱的地下管网建设。 以大数据的融合、运用与保护,推动智慧城市建设。智慧城市的建设依赖于数据融合,制定智慧城市发展规划,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,打破部门和区域的信息孤岛,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互通。同时,需要通过立法建立完善数据安全管理制度,保护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。在城市更新过程中,向智慧城市建设的统一标准和规范看齐,将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精细化落实到城市更新的项目实施中,提高城市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。 (作者董昕,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生态城市研究室主任)
文章分类:
社科要闻
|